勘云首页 > 上游经济 > 勘云科技|南网首个500千伏户内GIS变电站启动投产
勘云科技|南网首个500千伏户内GIS变电站启动投产
举报2021-05-08 09:29:35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至

5月4日,东莞第六座500千伏变电站——崇焕变电站正式启动投产。据悉,该站是南方电网首次采用配电设备户内设计的500千伏变电站,是南网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小的500千伏变电站,同时也是南网首个新一代500千伏智能数字化变电站,其充分利用稀缺土地资源,建站模式在珠三角负荷密集区域500千伏枢纽变电站设计中是首次应用,将对南网后续经济发达地区500千伏枢纽站建设起明显示范作用。


据介绍,500千伏崇焕站是沙角电厂退役后重要的电源补充,解决了东莞虎门、长安、厚街等用电大镇的用电受限问题,也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源保障。作为东莞电网“千日攻坚行动”的首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该站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同时作为东莞电网与大湾区骨干电网的联络点,实现电力互济和稳定支撑。


再次演绎昆柳龙精神,30天完成500千伏GIS调试


5月1日至4日是500千伏崇焕站投产前的最后一次停电作业,为保障停电窗口内工作的顺利实施,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各生产班组首次开展驻点验收及调试工作,业主项目部在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组织工程参建各方争分夺秒保障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按时投产。这也是该局主网第一业主项目部再次谱写的青年人勇担电网建设重任的时代序曲。


从荒野之地到拔地而起,500千伏崇焕站是昆柳龙精神在东莞的再次演绎。据了解,比邻该站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电网目标网架重点工程——南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据介绍,崇焕站在征地时便提前对背靠背工程预留地进行收储,主动配合其选址停工两个月,为工程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该工程的500千伏GIS设备推迟了4个月到货,今年3月底才到齐,为减少错峰,该局将最后的停电窗口安排在5月1日至4日。项目经理柏东辉说,“最后到货的500千伏GIS设备必须在一个月完成安装调试,这给本身就非常紧张的工期提出更大的挑战。”


负责该站GIS设备试验方面出厂交接验收工作的东莞局试验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攻坚团队,对GIS设备生命质量周期进行全面把控和技术监督。据了解,该所在设备出厂验收方面形成了严格的设备闭环管控,切实把好设备出厂质量关。随着该站设备安装完毕,交接试验验收工作排满了日程,该所提前谋划交接工作计划,开启“开挂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耐压试验工作中,试验人员应用了“耐压闪络定位仪”,对耐压试验过程进行了精准管控,最终500千伏GIS设备在4月18日耐压一次性通过。此外,自今年1月起,超过3000人次的变电验收人员参与到工程的验收中与试验人员比肩作战,该局变电管理二所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完善了户内全封闭500千伏GIS复杂空间结构的巡视检修通道设计及安全措施布置方案,时刻严把设备验收关,于4月28日完成设备调试工作。


节约3万平方米地块,电力“五新”打造南网示范


如何在不到2万平方米的不规则地块上,因地制宜建成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据悉,该站在广东电网内首次采用户内站500千伏、220千伏配电装置同侧一字型双层架空出线,通过在屋顶出线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围墙侧出线走廊紧张的局面,节省了2座220千伏终端塔的占地,比原来用地预审和征地节约了3万平方米,为南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选址和施工创造了条件。同时该工程也承接南网国产自主保护试点,为保护设备国产化推广提供了示范。


在数字电网建设框架下,东莞局以崇焕站为试点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我们将数字电网应用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设中,实现了智能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实名制管理、安全帽识别、专业碰撞、管线优化、安全教育、模拟仿真等23项功能。”柏东辉介绍,同时通过数字建模等信息化项目管理工具,与传统工程管理模式有机融合,完成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同时,迭代完善形成三维可视化竣工交付成果,为移交运维后提供三维载体。


据了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局积极推广应用“五新”——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流程,工程近半数项目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如此,该工程还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全站采用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打造南网新一代高效、节能、绿色的500千伏户内智能数字化变电站。


此外,在崇焕站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贯穿始终,通过运用建筑环境集成化分析软件,该项目团队对项目地气候、地形条件、声光热环境条件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模拟分析,为建筑节能设计及噪声控制提供准确的技术保障,有的放矢地采取节能措施,实现建筑的优化设计。该工程项目集成了建筑内部自然风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以及绿色隔声屏障系统,从而实现了建筑声、光、热环境的优化。


 

免责声明

本文转自北京勘云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Kanyun Technology)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能源科技信息,如内容有误、侵权请联系info@kanyune.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凡来源注明为勘云号的文章,版权均属勘云号,授权转载请署名来源。

 

跟帖 0

参与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勘云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0 北京勘云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